不久前,云浮市檢察機關來到郁南縣西江流域開展生態環境檢察公益訴訟“回頭看”工作。檢察官們發現,經過常態化治理與保護,如今江岸植被豐茂,當年由非法采砂產生的環境問題得到了改善。
這背后,是當地檢察機關持續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久久為功。
“郁南縣盜采河砂現象一度比較嚴重?!庇裟峡h檢察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檢察機關在西江沿線和南江部分江段發現10余個非法采砂點,有的岸堤坍塌、有的堵塞河道、有的粗砂亂堆亂放、有的從耕地良田變成荒地。
打擊非法盜取河砂的違法行為,難點在哪?郁南縣檢察院調閱分析了該院十幾年來辦理的相關刑事案件,發現這些案件呈現出違法成本低、證據固定難、量刑普遍低等特點。
“犯罪分子非常狡猾,采砂沒有固定專門記賬,辦案機關認定的采砂量往往都是其被抓獲當日的量,但其實際的違法行為可能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毕嚓P負責人介紹,非法盜取河砂利潤高,違法成本低,有些人抱著“大不了坐幾年牢”的心態鋌而走險,僅僅依靠追究刑事責任進行懲治,對犯罪分子的震懾力不足。
為此,當地檢察機關開展打擊非法盜取河砂公益訴訟專項行動,同時與公安建立溝通協調和案件移送工作機制,決心通過公益訴訟這記重拳嚴厲打擊非法采砂,保護西江、南江河流域的生態環境。
轉機發生在2018年4月,郁南縣檢察院介入了一宗重大非法盜取河砂案的查辦。經審查,譚某記、柳某開等四人在沒有獲得開采河砂合法手續的情況下,在郁南縣南江河段進行非法偷采河砂2萬余立方米,價值250多萬元。
此案中,檢察機關依法追究了譚某記等人的刑事責任。但在民事層面,還有不少難題尚待辦案檢察官解決:非法盜取河砂行為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如何定性?具體生態環境損害數額如何確定?追償到的生態損害賠償歸屬哪一方?
為了破解上述難題,辦案檢察官查閱資料,學習生態環境專門知識,同時依托不同領域科研部門的專業力量,最終研究選取了“價值替代法”來確定生態環境修復數額。
價值替代法,即依法建立一種更具可操作性的非法盜采河砂生態環境評價模型,使追償生態環境修復費用具體化,全面突破辦案阻礙的一種價值評價辦法——這也意味著,困擾辦案機關多年的生態環境損害定性與賠償數額量化問題,在該案中得到解決。
這是廣東省第一起非法盜取河砂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起訴案件,檢察機關依法追償生態環境修復費用達1300多萬元,獲得法院支持。
辦案檢察官表示,此類案件的成功辦理,不僅使犯罪分子為其損害環境行為付出了應付的代價,高昂的環境損害修復費用賠償款也觸及到了盜采河砂者的“痛點”,起到了“辦理一件、震懾一片”的效果。
近年來,“價值替代法”評估方式得到司法實踐驗證,成為可推廣、可復制的辦案模式。如今年8月,廣東高院公布環境資源審判十大典型案例,其中林某泉等人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組織附帶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中,佛山檢察機關綜合運用“價值替代法”,依法向9名被告追償生態環境修復等各項費用共計29.6億余元,獲得法院支持,該案也是全國判決賠償數額最高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