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吳終于接到期盼已久的撤案通知書,懸著心終于落了地。
之前,小吳出于朋友義氣被拉去參與了一場群架,導致一人受輕傷,案發后小吳和同案人一起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后被取保候審,隨著其他同案人被判決了,自己卻沒個說法,小吳一直也不敢追問,生怕自己再被“抓”起來?,F在,一份撤案通知讓小吳終于擺脫了“嫌疑”,這一切背后是檢察機關通過大數據比對、數據碰撞篩查監督線索,監督公安機關及時撤案的結果。
實踐中,許多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后未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成了偵查監督的“視線盲區”,如何消除盲區,擴寬偵查監督視野?對此,珠海市檢察機關探索出了數字檢察賦能法律監督的破題之舉。
線索倒查,鎖定監督目標
究竟有多少案件沒有進入檢察監督的視野?為了摸清底數,珠海市檢察院依托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機制對轄區內近五年的刑事案件進行全面梳理,同時鑒于偵查活動周期長、案件量大,從監督必要性出發,也為偵查機關活動預留一定空間,檢察機關剔除了以事立案及未對嫌疑人采取過刑事拘留強制措施的案件,僅對近五年采取過刑事拘留強制措施但長期未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的案件進行梳理。通過對上述案件的篩查,總結提煉出該類案件存在的異常時間點等規律,結合刑事檢察監督職能,確立四項具體監督目標:不當延長刑事拘留期限;刑事拘留變更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后未依照法定期限解除;刑事拘留后兩年內未偵查終結移送審查起訴;刑事拘留后不當終止偵查或撤銷案件。以此為突破口邁出了數字賦能監督“刑拘未移訴”案件的第一步。
模型創建,破解監督難題
傳統被動式偵查監督模式難以全面有效挖掘監督線索,數字檢察戰略的提出為破解監督職能虛化、弱化的難題指明了道路。珠海市檢察院趁勢而上,將數字檢察作為法律監督工作新的“增長點”高位推進。為順利搭建“刑拘未移訴”這一業務急需的監督模型,該院在盤活內部數據資源的基礎上努力攻克外部數據壁壘,解決數據獲取來源難題,從而快速搭建起數字模型,實現批量監督。
通過數字監督模型輸出的只是異常數據線索,并不直接等于已查實的監督案件,要使線索最終成案,就要將審查、調查、偵查“三查融合”的思維方式貫穿其中。珠海市檢察院發揮一體辦案化優勢,由市級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統籌,將數字模型發掘出的監督線索根據部門、級別管轄等推送給職能部門、基層院,由其對線索開展人工核查,并根據案件情況適時開展立案監督、偵查活動監督,發現職務犯罪線索及時移送偵查部門,從而大大提高了監督質效。通過大數據比對監督公安機關對493宗案件進行依法處理,糾正偵查違法案件5件,建議移送審查起訴案件1件,查辦職務犯罪4件。
標本兼治,堵塞制度盲區
監督的盲區同樣也是制度的盲區,珠海市檢察院堅持標本兼治理念,在個案監督的同時發揮監督預防作用,多措并舉促進偵查機關規范執法辦案。針對監督中發現的問題,向公安機關發出書面建議,幫助其堵塞漏洞。推進跨部門大數據協同辦案,主動與公安機關建立信息交換和共享機制,對公安機關立案和偵查活動實現及時、全面監督,從源頭上預防“掛案”,促進公安機關提高偵查辦案質效,雙方數據共享還寫入了珠海市《法治政府建設專題學習會備忘錄》,成為珠海治理新范式。
在掌握公安機關辦案數據的基礎上,珠海市檢察機關建立起全流程辦案超期預警機制,及時發現久偵未決案件,適時開展提前介入,實現前置篩查過濾,對于符合撤案條件的案件依法監督撤案;對于取證不足案件,精準引導,必要時及時總結形成類案取證指引;異常案件查深查透,一旦發現職務犯罪線索及時移送,以追責倒逼刑事案件辦理質效提升,以高質效法律監督促進更高層次公平正義和更高水平社會治理,實現監督者與被監督者之間的雙贏多贏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