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起鳳里。南方日報記者 曾亮超 攝
起鳳里是大觀社區一條老舊街區,長約200米,寬4.5米,擁有門店45個,街巷周邊原屬于居民住宅區,多為自建房屋。門店店主多為租房經商的外來務工人員,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存在店外經營、亂堆亂放、流動攤販多、人車混雜擁堵等現象,是背街小巷治理的頑疾。
清遠清城區鳳城街道不斷推進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改造后的起鳳里有古樸的青磚小路、整潔堅固的房屋、琳瑯滿目的文創商戶……超過2/3的原居民也搬了回來。
有了改造成果,如何維護和確保后續改造方向,提升街巷治理水平成為重中之重,大觀社區積極推動落實“網格化+信息化”“網格員+信息員”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努力打造高品質歷史文化街區,形成了“社區黨委牽頭、黨員群眾參與、街巷智能化管理”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智能化建設
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智能化建設實現社區管理無死角。為遏制亂丟垃圾、亂擺亂放等不文明行為,大觀社區在原有天網監控的基礎上,補充25個高清攝像頭,使監控輻射范圍做到全覆蓋、零死角,推動信息技術與街巷治理深度融合,打造便捷高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結合智慧鳳城平臺開展“一榜公示”,督促黑榜商戶限期整改,對連續進入紅榜的商戶進行獎勵。
智能化建設體現社區管理溫度。在街角坡道處增設AI智能攝像頭,實時“巡查”社區的大街小巷,防止老人腿腳不便摔倒無人幫助,也防止有人破壞公共設施,維護街巷群眾居住體驗,致力于打通政府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充分發揮“網格化”基層治理模式作用,將人文關懷與風險隱患控制滲透到每個角落。
智能化建設凸顯社區管理效能。利用“智慧鳳城”網格化信息平臺,推進建設集智能門禁、人臉識別、視頻監控于一體的立體化感知安防體系,通過掃描智能巡查點實現巡查軌跡可視化,有效遏制了各種不文明行為,網格員能夠更及時地督促商戶整改安全隱患,排查發現問題,大大提高社區工作效率,實現社區管理精準化、精細化。
堅持黨建引領
凝聚基層組織力量
深化區域共建,下好聯動一盤棋。大觀社區通過構建黨建引領城市網格化治理工作管理體系,將轄區居民樓劃分為3個網格,實現了邊界清晰、無縫對接、全域覆蓋。每個網格成立網格黨支部,并將社區黨員就近劃入網格擔任信息聯絡員。打造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優化以該中心為基本陣地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布局,依托“黨群議事廳”每季度召開黨建聯席會,共商共議網格內各類事務,鼓勵黨員參與治理工作,為黨組織服務群眾、管理基層事務提供平臺,有效解決小區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樓頂漏雨、危墻隱患等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加強隊伍建設,凝聚力量一股繩。大觀社區黨委共有3個黨支部150名黨員。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為轄區內黨組織、群團組織、駐區單位、“兩新”組織、新就業群體和黨員群眾提供理論宣講、走訪慰問、志愿服務等各類服務,打造面向黨員群眾的開放型基層共享空間。創新打造“黨建”品牌,通過不定期開展健康義診、法律咨詢、技能培訓等活動,通過提供小服務、小方便、辦好小事情、化解小問題“四小服務”模式,為“快遞小哥”“外賣小哥”提供飲水、取暖、避暑等服務。
強化黨建引領,織密服務一張網。大觀社區扎實落實好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談心談話、主題黨日活動等黨的組織生活制度,提升組織建設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把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對起鳳里常住居民、流動人口、商戶的黨員情況進行統計整理,同時抓好黨員發展工作,吸納新生力量,利用LED滾動電子屏、宣傳欄、微信平臺、入戶宣傳等渠道向居民開展相關宣傳,增進廣大黨員與群眾對黨的歷史、方針政策的了解。今年以來,大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共召開黨委理論學習9次,專題講黨課活動2場,舉辦黨員大會等活動4場次,組織開展專題學習3次。
加強協調聯動
引導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
大觀社區以社區平臺協調聯動為抓手,資源互通、成果互享為理念思路,建陣地、建隊伍、建機制,引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推進微改造項目充分利用大觀街角等空間,建設擁有多種娛樂休閑設施的大觀街角公園,為居民提供交流休憩的場所,讓社區活動更加親民、零距離。
同時,社區建立網格群眾聯系機制,共組建13個網格群眾聯絡微信群,平時保持和群眾的密切聯系,積極宣傳黨的政策和網格共治典型案例,收集群眾關切問題,及時回應群眾各類訴求,形成了有呼必應、群眾認可的正向循環。
此外,社區通過提升社區治理志愿服務水平和質量,增強志愿者的凝聚力和歸屬感,組建志愿服務隊4支,開展防汛救災、安全生產等志愿活動,不斷豐富服務模式,發揮黨員志愿者的核心和示范作用,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送愛心送溫暖活動,日常探訪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圍繞不同主題開展常態化志愿服務,社區功能更為完善,居民居住舒適度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