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法律服務機構入選全國示范性涉外法律服務機構;成立“一帶一路”域外法查明(廣州)中心,涵蓋80多個國家、180多個地區的法律;打造全球首個互聯網仲裁“廣州標準”、首創亞太經合組織在線爭議糾紛解決平臺(簡稱“APEC-ODR平臺”);首建涉外律師學院、律師大廈,在律所設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首邀香港執業大律師運用香港調解規則成功調解涉外商事案件……
近年來,廣州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聚焦“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全面提升涉外立法、執法、司法和法律服務能力,推動涉外法治工作全面躍升。
加強制度支撐,推動涉外法治創新發展
法治是規則之治,擴大制度型開放對廣州涉外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年,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出臺《關于加強法律服務工作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決定》;出臺《法治廣州建設規劃(2021-2025年)》《廣州市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廣州市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全鏈條保障涉外法治發展;推動制定《南沙深化粵港澳合作條例》;印發《廣州市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23-2025年)》,發布《廣州律師行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對涉外法律服務作出了規劃安排。
頂層設計有了,要更好地把規劃落到實處,就需要強化政策支持。廣州先后印發《關于支持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若干舉措》《進一步推進廣州涉外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制定《廣州市涉外法律服務聯席會議制度》,明確涉外法律服務發展目標及主要任務;印發《廣州南沙新區(自貿片區)支持涉外法律服務業發展八條措施》《關于全面支持和推動南沙法律服務集聚區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方案》,推動南沙打造成為涉外法律服務高地。
立足廣州特色,打造涉外法治高端平臺
首批大灣區律師鄺玉球于2022年7月19日在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法院(廣東自由貿易區南沙片區人民法院)遠程法庭上,完成了自己首宗內地執業案件的線上遠程授權見證,這一案件也入選了廣東省律師協會2019-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法律服務優秀案例。這不僅是廣州積極推進大灣區法律服務融合發展的縮影,也是廣州打造涉外法治高端平臺的一個折射。
近年來,廣州快馬加鞭建設廣州灣區中央法務區。出臺關于建設廣州灣區中央法務區的工作意見和實施方案,明確功能定位,優化“一中心三片區”空間布局,充分發揮白云、天河、海珠、南沙區域法務資源和地理特點的優勢,通過小切口建設法務區大品牌,集聚效應明顯。
“一帶一路”律師聯盟廣州中心、廣州國際商貿法律服務中心
白云中心區以地標建筑廣州法務大廈和法治廣場為核心載體,加快形成政產學研用一體協同的法律服務高地;天河片區加速法律服務與現代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培育更多優質律所,匯聚吸引高層次法律服務機構和人才;海珠片區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法律服務集聚新模式,培育法律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服務機構,加快推進法治建設數字化應用;南沙片區側重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高效樞紐,成為拓展粵港澳三地法治領域共建合作的“全國涉外法治先行區”。
多管齊下建設一流涉外法治平臺。在全國率先成立涉“一帶一路”建設案件專業合議庭、率先打造涉外民商事檢察服務中心,上線首個跨港澳在線糾紛多元化解平臺,累計調解糾紛8萬余件。成立“一帶一路”律師聯盟廣州中心、廣州國際商貿商事調解中心、廣州國際商貿法律服務中心,合力推動一站式、多元化糾紛解決廣州樣本落地落實。
優化營商環境,打造涉外法治服務品牌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廣州竭力用高水平的涉外法律服務業護航企業“走出去”“引進來”。在全國率先建設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率先打造“走出去引進來稅收服務智慧平臺”,推動內地與澳門AEO(經認證的經營者)實現通關便利互認,成立RCEP服務站和經貿摩擦預警服務站,全方位做好風險應對防范。出臺《廣州市外向型企業國際化經營合規服務合作備忘錄》《廣州市跨境電商行業合規指引(試行)》,制定境外職業資格便利執業認可清單,鼓勵境外專業人才來穗就業。
首批獲準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執業的三名澳門律師
打造海外知識產權保護新高地。設立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廣州分中心,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調解中心,4家公證機構獲評全省首批知識產權公證服務示范機構,數量居全省首位。成立全國首個知識產權保險中心,首推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成功推動全國首單千萬保額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落地,相關工作經驗獲國務院肯定并在全國自貿區復制推廣。2022年廣州市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工作在全國157個副省級城市及地級市中排名第一位。
強化機構建設,打造涉外法律服務新矩陣
近年來,廣州堅持守正創新,高質量打造涉外律師機構、商事糾紛化解機構、仲裁服務機構、公證服務機構,為涉外法治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全面的實踐載體。
在南沙搭建一站式海事海商糾紛解決平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海事海商爭議解決中心,推動建立與港澳接軌的海事海商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粵港澳大灣區暨“一帶一路”法律服務集聚區
大力推進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制定全球首個互聯網仲裁“廣州標準”。打造全球首個亞太經合組織線上爭議解決平臺,創立全球首個元宇宙仲裁院,涉外案件量位列全國城市仲裁機構第一。2022年5月,廣州仲裁委正式被APEC列為全球首批三家ODR平臺合作伙伴之一,是APEC官方推介的中國內地唯一城市仲裁機構,全球首個APEC-ODR平臺受理案件量和標的額均居世界第一。
全市10家公證機構均可辦理涉外公證業務,132名公證員具有涉外法律服務資格,5家公證機構參與海外遠程視頻公證。在全省率先設立“粵港澳公證協作中心”和“港澳臺服務專窗”,至今已累計辦理海外遠程視頻公證8000余件。
夯實人才隊伍,提高涉外法治水平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廣州全市律師23854人,占全省32%;律所930家,占全省21.65%;涉外律所269家,涉外律師1100名,粵港澳大灣區律師95人;61人入選司法部全國千名涉外律師人才名單,23人入選全國律協涉外律師領軍人才庫,163人入選廣東省涉外律師領軍人才庫。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高質量涉外法治建設離不開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支撐。廣州市委依法治市辦常務副主任、市司法局局長鄧中文表示,當前廣州正在努力打造一支擁有家國情懷、通曉國際規則、熟練運用外語、善于實務處理的復合型人才,營造高質量研究、創新和應用成果的良好氛圍,為涉外法治建設提供優質“智力支撐”。
接下來,廣州將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培養工作納入人才發展規劃。指導高等院校在學科建設、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對外合作等方面支持涉外法治發展。整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專家、港澳專家律師庫等人才資源,積極引入境外法律實務界、學術界的專家,建立廣州涉外法律專家智庫。不斷激勵港澳優秀涉外法律服務人才來穗執業。出臺鼓勵和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律師來穗執業的10項措施,扎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在穗執業試點。對入選國家和省、市重大人才工程的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在落戶、子女入學、安居和醫療保障等方面按規定給予支持保障。